□ 本報記者 顏穎 郭蓓 張宣 喻婷 胡蘭蘭 吳瓊
耕地總量連續3年凈增加,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298萬畝,糧食面積、總產、單產實現“兩增一穩”,總產762億斤……2024年江蘇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2025年,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魚米之鄉”江蘇應該怎么干?兩會代表委員們積極獻計獻策。
助農“慧”種田,扛牢糧食安全重任
省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其中提到“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把“扛牢糧食生產責任”列為要點之一,要求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無人機騰空而起、幾個來回,就完成近萬畝冬小麥的噴灑施肥作業……1月19日,省人大代表、如東趙云家庭農場主趙云,隔著屏幕看機械作業。自2015年回鄉創業以來,她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讓農場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管理,“今年的目標是小麥畝產突破1100斤、水稻畝產突破1300斤。”
泗陽縣是國家重要的糧油、蔬菜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2024年糧食總產量達13億斤。省人大代表、泗陽縣縣長范德珩說,今年堅決守住1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底線,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7萬畝、綠色高產高效豐收片5萬畝,帶動全年糧食單產水平邁上450公斤新臺階,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江蘇糧倉”貢獻力量。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背后是不斷迭代的技術支撐。省政協委員、南京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魏洋建議:由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數字農田建設基礎設施、設備購置和軟件開發。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為數字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還需提升基層農技人員信息化水平,為智慧農業提供人才支持。
全鏈條升級,做活“土特產”文章
省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如何寫好“土特產”全鏈條發展大文章?省政協委員,致公黨泰州市總支主委、泰州市副市長周小慧的答案是三個“化”,即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在跨區域打造優勢特色產業群上動腦筋。
省政協委員、泗陽縣畜牧獸醫站副站長陳前嶺建議,加強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融合,補齊鏈條短板、強化主體培育、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人才匯聚、強化利益聯結。
“以產業農合聯為紐帶,推動特色產業抱團集聚發展。”省政協委員,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張建軍說,今年將豐富產銷對接活動,放大“鮮豐匯”消費幫促作用,擴大直供配送業務,做足做活“土特產”文章,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
政策“做加法”,厚植人才培育沃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去年我們與國內最大的肉種鴨企業合作,培育出桂柳麻鴨等優良品種!”省政協委員,省家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揚州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李慧芳說,近年來該所搭建產學研推平臺、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強化“傳幫帶”作用等,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科技人才。
過去一年,省政協委員、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團隊首席專家鐘小仙帶領團隊育成耐鹽優質高產抗寒的雜交狼尾草新品系,并通過獨家實施許可成功實現成果轉化。“青年科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鐘小仙說,后期團隊還會引進更多交叉學科青年科技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議加強對農業科教主體的引導、重視和投入,破解農業院校生源質量‘洼地’困境,引導更多優秀農科生學農為農。”省政協常委、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表示。
省政協委員、南通市政協副主席張一峰建議,全面整合優化“新農人”扶持政策,將“新農人”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同時發揮省內科創園、農創中心等農業科技創新載體作用,有效推動“新農人”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